而另一边,自己的弟弟……也可以说是儿子……
雍正的嘴角看着谍报嘴角有点抽蓄。
倒不是说和亲王弘昼惹了什么祸事,而是自已这个儿子误打误撞的竟然就胜了这场战事了。虽然过程有点啼笑皆非,但好歹也算了胜了……
这个和亲王弘昼,当真是个吉祥物。
原来,当和亲王弘昼率领八千清军进藏不久,便得知珠尔墨特那木札勒的妹夫公班第达已受□委托暂代管理藏务,班第达将卓呢罗卜藏札什拿获,逆党已获大半,叛乱也渐至平息。
所以,和亲王进藏之后,根本就没见过战场,更没有打过仗,便已算领了军功了。
然后,和亲王弘昼便与策愣、岳钟琪同班第达经审讯后,将首恶分子卓呢罗卜藏札什、阿拉卜坦、吹木札勒、车臣哈什哈等十人处死,并没收其家产。
在平定珠尔墨特之乱之时,也同时为建立和改革清在西藏的统治政体创造了条件。
确立地方政体。
于是,排除掉赶路到西藏的十几天时间,在西藏呆了短短几天的和亲王弘昼就打了一场胜仗,兵卒几乎没有一点损伤。
然后,便带着这平空得来的战功,留下策楞和岳钟琪善后,和八千清兵驻藏后,便急吼吼的率领着几百名兵士们回京城了。
而雍正,则在朝堂之上收拾起珠尔墨特之乱后的烂摊子!
珠尔墨特之乱引发了进一步建立健全清朝对西藏的统治体制问题。早在傅清和拉布敦准备除掉珠尔墨特时,即允诺班第达协助诛杀珠尔墨特,然后为其请求清朝册封藏王。班第达果然在这场平息珠尔墨特的叛乱中立了功,因此,他在这之后便谋求继珠尔墨特为藏王。
□喇嘛当时也奏请“立班第达为郡王,亦以藏众不可一日无人统率,为此权宜之计”。而班第达派人往阿里克接管事务,即赏给台吉名号,是俨然以藏王自居。他还制造舆论说:“若不照从前将藏王另立一个,众百姓都要逃散”
雍正从稳定西藏大局出发,却持相反之见,毅然决定废除藏王制。他说:若如□喇嘛所奏,即将班笫达立为藏王,将来又成一颇罗鼐。日后伊子又思世袭,专据其地,转滋事端。前经传谕班第,以藏地应多立头人,分杀其势。正当乘此机会,通盘筹画,务彻始彻终,为万全之计。
在这个谕旨中,雍正基本上确立了废除藏王的体制,同时提出“多立头人”,也就是后来又反复强调的“众建而分其势之意”。不仅如此,他还进一步说明,清朝应在西藏留驻官兵,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威,“塘讯文书往来,关系紧要,并噶隆事务,俱应归驻藏大臣管理,呼应方灵”。雍正此时非常重视两点:一是指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;二是“动出万全以为边圉久远之计”
第25章 …
待得和亲王弘昼回京赴命之后,雍正追赠傅清、拉布敦為一等伯。封傅清子明仁、拉布敦子根敦為一等子,世袭罔替。
随后,又命侍郎兆惠赴藏,同策楞一起办理善後事宜。
同时,乾隆(雍正)帝也趁此机会,基本上确立了废除藏王的体制。
同时提出“多立头人”,也就是后来又反复强调的“众建而分其势之意”。
不仅如此,他还进一步说明,清朝应在西藏留驻官兵,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威,“塘讯文书往来,关系紧要,并噶隆事务,俱应归驻藏大臣管理,呼应方灵”。
乾隆(雍正)此时非常重视两点:一是指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;二是“动出万全以为边圉久远之计”。
更能表现乾隆(雍正)处事以理服人的做法是,敕谕dá_lài和班第达,从珠尔墨特那木札勒凶悖肆恶说起,点出他的要害问题是威权太重,专制一方,酿成此患。
“乃朕加恩过重,有以纵之,不可不追悔从前之早为裁抑”,把责任揽到了自己一方,当然也把主动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。
所以继而说明,颇罗鼐亦非天生郡王,是因为忠于清朝而由朝廷逐步从公爵、贝子、贝勒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加封成郡王的。他的郡王之职既由清廷加封,而由清廷裁撤也是顺理成章的。
乾隆(雍正)还特别解释,傅清和拉布敦曾允诺班第达助诛珠尔墨特可请求册封为郡王,但是班第达并没有帮助驻藏大臣制止这场叛乱,所以傅清和拉布敦双双被害。
叛乱发生后,班第达反而依靠dá_lài喇嘛保护自己,只是因为傅清等先设计诛杀珠尔墨特,致使叛党群龙无首,叛乱才被迅速平定。
班第达既不能救护驻藏大臣,“已不为无过,第念其势孤力弱,仅保自全,尚属人之常情,事在已往,姑置勿问。岂可自居其功,承受朕封王之异恩乎!著仍以公爵办理dá_lài喇嘛噶隆事务”。从不应设藏王,谈到班第达无资格任藏王。
乾隆(雍正)彻底废除了藏王制,取消了和硕特蒙古贵族长期以来对西藏事务的干涉。
乾隆(雍正)指示以后西藏的日常政务由dá_lài喇嘛任命的噶隆官员管理,“至具折奏事及兵备驿递等重务,则令钦差驻藏大臣会同噶隆二人办理,钤用钦差大臣关防,永为定制”。
在治理西藏上,前后有两个章程,都和乾隆(雍正)个人大有关系。
第一个章程制定前,乾隆(雍正)废除了藏王制,而后又提出一个治藏的指导原则,这就是“
喜欢当雍正穿成乾隆[还珠同人]请大家收藏:(m.ikshu.win),爱看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